:::

至善簡介

本校之創設,係遵奉先總統  蔣公加速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訓示,由當時隸屬於陽明山管理局(轄士林、北投兩鎮,後於1968年1月陽明山管理局隸屬臺北市)所規劃。該局向臺北市政府申請專款補助籌畫,並委由名建築師修澤蘭女士精心設計校舍藍圖,圓形旋轉樓梯為本校設計特色。初創時本校命名為「兼善國民中學」,嗣  蔣公召見前陽明山管理局潘故局長其武,垂問本校及另3校興建情形,承蒙關注,面賜連同明德國中、新民國中之名,乃取自大學首章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於至善」,故獲改名為「至善國民中學」。教育之最高境界乃「止於至善」,寓意深長,逐成為本校永遠追求的目標,亦是代代師生莫大的光榮。
1968年新建之初,總工程經費高達61,094,113元,工程分3期完成:首期工程當年5月6日破土,計完成教室10間、行政大樓、科學館各1棟、宿舍4間及司令台、校門、水塔、圍牆等;第2期工程於1969年~1971年5月竣工,增建教室22間、特別教室兩間;第3期於1972年~1974年5月工程包括校地整理、增建操場跑道、排水系統,並開拓荒地、整理環境,校園始具規模。1985年鑑於學生室內活動空間之不足,籌資興建學生活動中心1棟,並於1986年12月落成啟用。
本校位處陽明山麓、士林外雙溪畔,三面環山,復有溪水圍繞,景觀優美。校內林木蓊鬱,遠離市囂,環境幽雅、寧靜;社區內有蜚聲國際之故宮博物院、至善園、至德園、摩耶精舍(張大千紀念館)、芝山岩、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、東吳大學、衛理女中等文化機構毗鄰,內外雙溪自然步道、大崙尾山等生態教學資源,可供教師教學活動運用,誠為莘莘學子國中階段優質之學習場所。107學年度本校設普通班6班、體育班3班、身心障礙班1班、學困資源班1班,學生133人、教職員工45人,校地總面積為21,410平方公尺,是一所精緻的小型學校。
學校迄今歷經50寒暑、歷任15位校長,無不秉持國民教育目標,精心擘畫,以培育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健全國民為要務。2000年校本課程特別規劃臺北市唯一的溯溪體驗活動課程; 2009年4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指定本校為臺北市國防教育中心,設置攀岩、垂降、攀爬、漆彈、單索滑降等體驗場域。在續任校長們引領下,型塑學校特色,結合實施多年的溯溪課程,重視學生多元的發展,規劃出一系列的校本體驗課程。教師認真教學,行政誠樸務實,家長關心校務,創造三贏,奠定學生良好學習基礎。
自九年一貫課程改革,王美霞校長以「愛的教育、心的服務」之教育理念,強調「以校為家」、「以校為榮」的精緻校務經營,並推動資訊教育、創新教學、夫子學院及雙溪學園等,結合社區和鄰近高中與大專院校資源,為至善之多元課程開啟新頁,並鼓勵教師規劃溯溪體驗課程;林美娟校長以「優質中等學園」的理念,推動數位化、永續經營、社區化的創新學風,獲得親師生的肯定;鍾芷芬校長以「客製化」、「多元智能」之輔導理念,推動天使家族全校認輔的適性教育,營造溫馨友善的氛圍;葉瑞煜校長以「小學校大舞台」的共好理念來成就自己,利益他人,任學生盡情揮灑並且有亮眼的表現;林正洲校長以「學生為中心,強調素養導向」的全方位探索體驗學習,激勵學子「讀出人文關懷,舞出個人長才」的獨一無二生命樂章。
方今洪校長以全人教育為核心,積極投入創新與實驗教育的行列,結合探索體驗教育、新興科技教育及國際教育等,領導校本特色課程將觸角延伸至芝山岩、士林官邸、故宮博物院及科學教育館等在地文化的探訪學習,並加入新興科技教育,結合程式語言教學與AI等,強化學生與未來接軌之能力;接棒108學年度起推動雙語教育之實施,努力的「打開教室的門,讓世界走進來、讓學生走出去」;使學生在探索體驗與雙語課程中,主動、快樂的學習成長,並將所學運用於日常生活上,成為自信勇敢、負責合作、積極表達、探究實踐的至善人。